您的位置: 首页  学术研究  学术动态

讲座回顾 | 王宁: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与理论创新策略

作者: 发布日期: 2023-03-31

樱花烂漫,春风送暖。2023329日下午14点,华东师范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社会学系承办的“半课主义”之“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构建”系列讲座的首场报告在第一教学楼110大教室举行。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/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宁老师,讲座主题是“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与理论创新策略”。44118太阳成城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副院长姚泽麟老师、社会学系吴金海老师、黄超老师,以及44118太阳成城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近百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。在讲座开始之前,姚泽麟老师致开讲辞,并向王老师赠送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院旗与纪念证书。


首先,王老师区分了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在理论构建中的两种路径,将目光聚焦于“定量研究中的理论构建”展开讨论。本次讲座的第一部分重在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情境——“辩护的情景”与“发现的情景”,分别对应于显性的、有意识的认知模式与隐性的、无意识的认知模式,并指出:当今学界过多关注变量测量、问卷设计、数据分析等“辩护的情景”,而忽视了发现过程的重要性,而后者正是理论建构与理论创新的核心部分。针对这一问题,王老师指出应当将这两种情景视为先后的两个阶段,在研究的第一阶段(即“预研究”)中,需要研究者充分发挥想象力,通过观察、命名、概念化、建构类型(分类)和提供解释来完成试探性理论建构,而这一试探性理论可以在第二阶段(即“主干研究”)辩护的情境中根据经验事实进行修正。


此处的“观察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质性研究中的观察,而是遵循一个“观察的三角结构”,即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、人生阅历与当下事实相互作用出发,形成研究者的理论想象力。在观察中,研究者需要保持“职业陌生人”的心态,以提高对经验事实的敏感度;命名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对新现象进行定位与区分,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核心概念;现象之“新”,不仅指涉未曾经历过,更是意味着在知识大厦上添枝加叶。 “分类”是搭建理论的第一步,类比和隐喻亦是其中的有效方法;最后,一个试探性理论的完成,还需要遵循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原则,并在辩护情境阶段中被论证与修改。


讲座的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20种创新策略。基于智力、知识、思维方式、性格、动机、环境这六种理论创新资源,王老师主要介绍了扎根/浮现理论中的诸多理论建构路径和策略,如使用类比和比喻、从相反的角度重构问题、利用异常个案做研究、改变研究范围、改变分析单位、聚焦过程或聚焦变量、提高抽象层次、提出相反假设、自由联想、把自己作为研究工具、头脑风暴、注重非正式写作等,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丰富而可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创新策略和工具。正如王老师在结语中所说的那样:“理论创新不容易,它很神秘,似乎不可传授,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寻。”

在讲座结束后的现场互动环节,王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。最后姚泽麟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,并再次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感谢。

在整整两个小时的讲授中,王老师深入浅出,引用了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经典研究,并结合自身的丰富阅历,旁征博引、信手拈来,为在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收获满满的学术盛宴。此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,让我们期待王老师“半课主义”系列讲座第二讲“学术论文发表: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做出理论贡献”。

文字 |王嘉怡

图片 |王嘉怡、左千弘

审核 |吴金海